簡單來說,“水引面”是將拉成筷子粗細的面條,掐成一尺狀,水浸之后,在沸鍋的蒸汽上用手快速捏成扁條狀下鍋,煮熟出鍋淋上雞湯。馎饦的做法與水引面相似,只是形狀更似扁平的面揪皮,但口感上都“滑美殊?!?,這是中原地區Z早的湯面。
在面條剛被引入歐洲時,中國的面條已經進入了令人眼花繚亂的繁榮期。宋代都城開封別稱“面條之都”,這座擁有50萬人口的國際都市(同期的巴黎只有10萬人)出現了世界上Z早的商業街,商業街上鱗次櫛比的食肆比歐洲大型餐館的出現早了五百多年。手搟面、刀切面、拉面……食肆中主流的面條做法就有三十多種。沿著絲綢之路進入中國內地的面條,又從這里向北向東傳播,進入蒙古、韓國和日本,向南進入越南、泰國和印度尼西亞,面條文化席卷了東亞及東南亞各地。
漢族人制作的手動“壓面機”(將面團放入凹槽中,槽下開若干小孔,通過杠桿原理用壓力將面條從小孔中擠出)至今仍被朝鮮、不丹等國家使用。從唐代起,細長的面條在中華飲食文化中有長壽、綿延不絕的美好寓意,因此壽星過生日少不得一碗長壽面。同樣的彩頭也在亞洲的面條圈里流行:韓國在婚禮當天的宴席上要有面條,意寓“白頭偕老、天長地久”;泰國在傳統歡慶日里吃面條,為的是“喜事不絕”;日本人流行在七月初七那天吃素面,以祈愿“好運連連”,除夕時候也會吃面條,叫做“年越面”——這種又細又長的食物如紐帶一般,從中國出發,聯系了亞洲各國的廚房。